吴戈:2014年的天空太不平静
--- Tips:点击上方蓝色【大家】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---
摘要ID:ipress
2014年的天空太不平静
by 吴戈
2014年的天空太不平静,昨天失联的亚航客机引发的每一条新闻,每一种可能性,我们都似曾相识。媒体反应越发熟练,几乎形成标准套路,这实在令人伤怀。在此首先祈祷搜救尽快有结果。
梳理基本信息,现有线索如下:
(1)涉事航班属马来西亚的亚洲航空公司印尼分公司(亚航持股49%),未掌握这个信息的媒体曾对亚航是马来西亚的还是印尼的一度混淆。
(2)由于事发印尼飞行情报区内,可能坠机地也属印尼管辖海域,现由印尼交通部(而非曾是众矢之的的大马交通部)主导处理。
(3)失联时该机很可能是为绕飞积雨云而从9700余米爬升至11000余米并略有偏航,但这在民航飞行中很正常,也完全在飞行员技术所能应对范围内,尤其是其失联前航线并未严重失常。
【排除阴谋】
事故往往有原因,初起之时信息越稀少,可能性越多。马航两次事故,一次阴谋论盛行,至今未解;一次嫌疑指向明显,却被人为拖延、淡化得一团乱麻,不了了之。在目前阶段,对亚航事故过多推测并不严谨,但马航事件在先,多少已经教会了所有人……当前的搜救范围基于该机失联后较快坠落,但在它可供4个多小时的燃油耗尽前,万一又向其他方向飞行,并未被区域内雷达发现呢?马航的一切谜题又来了。上次请教过的一位专家又提到当局可能掌握了某种信息没告诉大家。严格地说,这是不负责的。从纯理论上,作为空管专家,当然可以推测突然失联而无求救信号,只有飞行员“不愿联系”和“不能联系”两种可能,但据此就推测事故处置当局信息批露有隐瞒,就超出了提供专业经验的范围。
这次机上乘客没有中国国籍,中国国内情感牵连稍弱,但马航事件旧怨犹在,在中国激愤人群中,印尼国家形象也不无瑕疵。虽然所有可能都不能排除,但克制阴谋论,坚持有利于尽快查明真相而不是未查先判,却考验中国社会基本法治和媒体素养。在没有确切线索前,对机组人员人为脱联甚至制造事故的猜测应当克制,这是最简单的“疑罪从无”原则。
当然,该机从空管雷达上消失到上报失联之间有一个小时,仍暴露一些问题,今后搜索的关键也在于这段时间内的一切线索。
【安全和搜救技术】
这次事故在这方面几乎完全重复着马航事件的窘境。只要飞机不主动求救并报告位置,外界对其坠落地点的掌握仍有难度。上次依靠发动机向其制造商报告运行技术资料的卫星信号,但只能非常概略。这次除了寄望于周边国家其他雷达,更大的遗憾还是各国民航客机并未强制、普遍采用ADS-B等自动实时报知位置和状态的技术。实际上,现有的全球定位和卫星通信技术已能服务机上乘客上网,实时掌握机上全部与安全有关的信息根本不是技术问题。
除了成本因素,各航空公司在采用这类技术时还不无犹豫,比如在主权治下的一国全部民航客机的信息置于一个(很可能外国主导的)国际中心控制,是否又令强调“主权高于任何全球化活动”的人士忧虑“受制于人”。但是,出于民航事故动辄成百伤亡的严重性,民航界整体上理当加快技术进步,与不分国籍的众多生命相比,任何利益顾虑都是第二位的。联想到“车联网”等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,这并不是什么难题,在这方面国际社会应向民航业发出强烈呼吁和压力。
否则,一旦失事位置只能确定为一个大面积范围,特别是海上,现有搜索技术立刻跌入类似反潜战的复杂性。这已被2009年法航、2014年马航事故一成一败两次规模庞大、耗资不菲的搜索所证明。这次搜救组织方及时展开多国协作,如果坠落地点与失联后可能航迹偏差不大,希望能够尽快有所发现。
【媒体成长】
首先要承认,中国社会对这类事件的关注不无轻浮,事件一旦信息稀缺、猜测四起、指责泛滥,网民和媒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反应就往往情绪化。这次亚航事故机上没有中国人,当然万幸,但恐怕中国社会的关注度也会小很多。这当然很正常,各国都首先关注自己的人,但值得思考的是:作为一个号称志在世界第一大国的社会,我们对世界的关注其实远不那么国际主义。比如,悉尼劫持事件伤亡较小,又无华人伤亡,对事后澳社会宗教、族群如何应对矛盾的延伸话题,中国国内立刻兴趣不大;而同时发生的巴基斯坦恐怖袭击伤亡上百学童,似乎在这类国家名下发生,又见怪不怪,懒得深究。国人总反感美国在世界上多管闲事甚至文化霸权,殊不知世界领袖地位就意味着操很多本可无你无关的心。中国现在要操的心也多起来,可多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利益分野为准,很少站在全球立场思考。
说到媒体领域,上次马航事件,中国媒体普遍感受到困境,为此还私下召开了座谈。媒体们最为感叹的就是,尽管派出记者到一线的钱都出得起,还是得不到第一手信息。其实这个区别太简单,临时派出和长期驻扎、跟踪和研究能比吗?中国近年成长起来的调查记者队伍不乏能人,成绩出色,但且不说越来越难做,从整体而言,“调查记者”这个名词本身就是原始的,能抢首发的、有深度的报道都需要调查,但很难包治百病。尽管中国调查记者适应面极广,其实仍主要集中在法治和社会领域,空难恰恰是个专业领域。今年空难频频,诸多媒体都学会了找张起淮律师、颜晓东总工(我国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出面为社会提供专业信息的意愿历来不强),有谁尝试指定有一定航空科技背景的记者长期专注空难报道,并在平时与专业领域(而不只是大航空公司的媒体公关)建立深入联系,掌握最新动向?
中国很多媒体就连新闻基本素养也不够。不要说专业技术问题,所有问题的引用来源都应列明可查,被引用者应在相关领域甚至具体话题上有专业资历和成绩,这在中国是做不到的,一个“专家”二字打遍天下。这次报道又有“有专家说云层不厚”,这个专家是谁?他有什么资格和信息源这么说?
同样,这次报道中,可能遇难的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私人信息又满天飞舞,马航空难家属又在建议这次的家属们“要团结起来”,个中种种教训,媒体是否又能汲取,拭目以待。
民航事故中能够完全归于不可抗的天灾因素的并不多,作为一个从研究、设计、制造到运营、支援都涉及诸多学科、技术领域、众多人员协作的大系统,多数事故是有教训需要总结的。然而同样因为这个庞大的技术-经济系统运行的复杂,教训的汲取和补救很难整齐划一、立竿见影。联想到最近国内某空难的机长被判刑3年,专业团体对背后更高管理层和行业内各种造成事故的弊端追责、整改不力表示不满,更是如此。
这次事故,初步看比马航事件简单一些,在祈祷搜救尽快见效的同时,希望全球民航业能够警醒,切实行动,同时希望中国媒体能够增强专业化,影响社会与民航业良性互动,而不必总是以翻译外电和点蜡烛为生。
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《大家》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,版权合作请联系:ipress@foxmail.com
点击↙↙↙【阅读原文】看该作者更多内容